close

今天紀錄的是一部改編自小說,以一場橫跨14年未結的綁架撕票案為背景,敘述官僚體制下「必要之惡」的迂腐、相關者深陷於家庭、工作、案件之間的掙扎矛盾心情的電影-【昭和64:最兇惡的綁架撕票案件】(前篇/後篇)

----------------------------------------------------------------------------

 

「昭和64」的圖片搜尋結果

【日影】64:史上最凶惡綁架撕票事件 (64 ロクヨン) 
(2016年/片長:〔前篇:121分鐘〕〔後篇:119分鐘〕)

感想分數:**** (4.4)
類型:懸疑/社會/文學改編
主演:
佐藤浩市
共演:瑛太、綾野剛、榮倉奈奈仲村亨、柄本佑永瀨正敏、坂口健太郎、...等


@ 簡介:

改編自日本知名作家橫山秀夫的人氣推理小說【64】。這部小說2015年就曾經被改編成日劇,小說本身得到2013年的「這本推理小說很厲害!」第1名「本屋大賞」第2名、週刊文春「2012年推理小說BEST 10」第1名相關圖片

(小宅:) 昭和64年,僅僅維持7天,但對於遭遇不幸的女童和她的父親,時間就像停止在昭和64年的最後一天。那不僅僅是因為女兒再也回不來,也因為讓他失望的警察系統。這個案件被稱為「64案」。

昭和64年的最後兩天,群馬縣發生女童綁架事件,綁架小妹妹翔子的綁匪向家屬要求巨額贖金,並且在電話中指示心急如焚的父親<雨宮>(仲村亨 飾)連跑了多個地點後,要求他將裝著贖金的行李箱丟入橋邊的河中。警察一路小心跟蹤、監聽,但最終未能逮到綁匪,贖金被拿走,但隔天翔子的屍體卻在公園的停車場中某輛小客車的後車廂裡被發現-和她失蹤前開心揮舞著出門、期待在祭典後能烤來吃的那支蠶繭年糕一起。

 

屍體發現的那天,也是昭和天皇駕崩的那天,這場兇惡的、未偵結的綁架撕票案就這樣被天皇駕崩和新年號「平成」公布的新聞掩蓋

平成14年,也就是案發後14年,追訴期即將屆滿,當年參與追蹤組刑警<三上>(佐藤浩市 飾)已經在分局擔任發言人、遠離辦案的第一線,但中央警視廳長官即將來視察的同時,也走漏出將重新盯上這個案子的消息。就在這時,一名高中女生被綁架,從犯人的自稱、贖金的相關要求,一再暗示著「64案」的「模倣犯」。此時的三上身陷於不久前女兒和自己吵架、離家出走後杳無音訊的煩惱中,和雨宮再度接觸時又意外發現了64案背後、警察組織保密14年的疏失和相關報告-「幸田紀錄」的存在。遠離第一線的他,該怎麼周旋於媒體、警察、受害者和家庭的多方衝突之間,找到堅持下去的價值?


@ 看點 & 心得:

1. 和原著小說、電視劇比較:

又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小說作品改編,所以基本上如果沒有過度的刪減和妥善的編排,這部片至少是個安全牌以上的保證。雖然沒看過原著,但看完電影之後覺得,他應該是安安穩穩的將原著表達出來的及格以上之作。看完電影後,也在網路上看到一些曾經看過原著的或比較專業的影評。和我也還沒看過的日劇版好評較多相比,電影版的評價比較普通偏上。

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比較原著小說、電視和電影三個版本的評論,其中有比較多可以寫出來紀錄的,綜合我的感想給有興趣的人參考:

(1) 小說和電視劇都未講明事件發生的地點,但電影則是大方地寫出小說描述所影射的「群馬縣」。電影的前篇以小說為藍圖,從64案的發生經過和交代,到平成14年的現在三上等相關警察人員和當時被害家屬雨宮的現況交代,一直到「64模仿案」發生。這段並沒有做太大更動,敘述和描寫角度和節奏上都和原著接近。

(2) 電視劇版本基本上以原著為藍圖寫腳本,大多忠於原著。電影版則在後篇的最後40分鐘,以原創的劇情將小說中未交代完成的部分續寫。主要敘寫警方逮到「64案」犯人後,能否將其定罪,及被害人、三上的反應和心境,及最後留下的開放結局:三上家無人接聽、顯示為公共電話的鈴聲-該網誌作者認為這段續寫有延續原作的抑鬱色調,將結局給予較完整的交代,該作者給予不錯的評價。我個人對於警察仍未能給64案犯人定罪-再次強調官僚系統的「必要之惡」的迂腐,還有最終雨宮將翔子遺物丟入慶典營火中並對三上夫婦微微彎腰致意、以及無人接聽的三上家電話鈴聲覺得是很不錯的結尾。

 

(3) 在選角上,該網誌作者覺得電影的卡司雖然強大,但電視劇版在主角的選角上更為精確-簡單講就是:和小說中的敘述比較起來,電影版的主角太帥了!小說中的三上和其當年「縣警之花」的太太相比,可說是鮮花牛糞中的那坨屎,這也是他和女兒發生矛盾的原因之一:「我要整型,我為什麼要像你,那個『刑警的眼神』!我要整型,不要這張臉,這麼醜!」。但在電影的選角上,兩人的長相懸殊不夠大。我個人另外覺得,在女兒心聲這部份讓長得算清秀的若手女優芳根京子來說,也蠻沒說服力的。OS:「妹妹,妳是psychi嗎?妳這樣叫醜,那要我們怎麼辦呢?永遠戴全罩式安全帽嗎XD」。

(4) 人物塑造上,電影版相對原著和小說,對於縣分局「地下人事部長」二渡的描寫卻非常淺薄,對於未看過原著和電視劇版的我來說,二渡真的沒留給我太多印象,雖然他的登場都對於案情和劇情有所推展、也扮演點醒三上的角色,但的確像看過原著和ep版的人所敘述那樣厚重的戲份和與三上的衝突感,在電影中並沒有太多描寫。這大概也是公認電影和原著差異最大的部分

另外和原著比較,綾野剛飾演的「廣報室股長」和瑛太的「東洋新聞」記者,因為兩人的偶像光環,也給予不少戲份,但個人覺得電影中東洋新聞記者的瑛太至少有和「廣報室」這邊多次的衝突、衝撞,而有一些發揮的空間和記憶點。但綾野剛的這個角色就比較感覺不到有什麼重要性和關鍵性...甚至比榮倉奈奈的「廣報室女警」這個角色還沒有劇情中的地位...。更別提另一位正在上升中的若手偶像坂口健太郎所扮演的記者,在這部電影中被給予了幾個鏡頭和加深衝突感的台詞,但實際功能上...基本上大概也是來拉票房的偶像了。


2.「你們到底明不明白?女兒不在身邊的時間有多麼難熬!用這雙手……牢牢地抱緊她。你們連這點也不明白嗎?連這種同理心都沒有的人可以當警察嗎?」:

電影的幾個高潮包含:三上與媒體的衝突、64模仿案的發生、64模仿案背後真正的意義和那個唯一聽過64案犯人的聲音、默默堅持著將電話簿上的電話打了一輪的翔子父親、奔跑到廣場找尋「小棺材」的目崎爸爸...,這幾段高潮背後都藏著父親不言明、來不及清楚表達的愛,而這也是除了敘述「必要之惡」外,這部小說和電影想表現的另一個主題。

電影版中在最後續寫的40分鐘中,也描述了目崎家小女兒和三位「父親」目崎、雨宮、三上之間的互動和關係。隨劇情發展,這三位父親都遭遇過失去女兒的痛苦,那種焦急卻無助、期待卻重重摔下的失落。雨宮將翔子的遺物送給目崎家小女兒的不捨和矛盾神情、三上看著離家的目崎家小女兒的擔憂和不放心、目崎以為將失去女兒的重擊和崩潰,以及目崎家小女兒看著爸爸在眼前被帶走的崩潰大哭。這些描寫加深這幾位父親夾在工作、報仇、對過往的慚愧之間,對於家庭虧欠的最後閔憐和吶喊。

(小宅:) 敘述上很巧妙的,在64模仿案中被利用的「案件被害人」目崎家高中生的大女兒在片中沒有太多著墨,主要描寫環繞著和14年前的翔子年紀相去不遠的少女-目崎家小女兒,也明顯表現劇情在這邊著重在描寫三位父親「失去女兒」的內心情感與矛盾。

 

3. 總而言之,上下篇共計4小時的長片,節奏和內容還有氣氛都中規中矩看完不會失望(尤其對於沒看過原著和電視劇的我來說),但也不至於眼睛一亮是部對於懸疑和社會迂腐面描寫有興趣的人,可以當作預習一部精彩小說、好好品味的電影。

 

小說、電視、電影版本比較參考網誌  原文網址:

https://kknews.cc/zh-tw/entertainment/zqq9g.html

arrow
arrow

    mark0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